访问UCLA

2015年05月15日

2015年,于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在PolyU的资助下访问UCLA四个月了。— Hong

去年confirmation刚一结束,就收到陈老师两封邮件,两个关于博士生海外交流项目:一个是PolyU资助, 一个是香港政府资助。政府资助虽然比学校资助好得多,然而申请太过繁琐,而且结果不可预测。所以稳妥 起见,还是选择了学校的Attachment Programme.

记得是在14年9月17日做的confirmation,所以开始着手准备申请工作。第一步是联系海外院校的老师, 愿意host我以完成这个项目。我想首先要感谢中科院的刘歆师兄,记得当初我向他介绍了这个项目,然后 请他帮我推荐一些老师参考。他迅速回复我,并且给我推荐了四位老师,经过仔细思量,我选择访问UCLA的 印卧涛教授。印卧涛老师年轻有为,在我们优化圈绝对是大明星,除开学问做得好之外,他身上肯定还有很 多其他的优点值得学习,所以我选择访问印老师。四个月的相处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印老师博闻强识,涉猎 广泛,思维活跃,平易近人,很好相处。他也非常勤奋刻苦,这也是我从很多成功人士身上观察到的品质, 比如薛老师和陈老师。因此,如果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必须让这种品质成为我性格的一部分。

确定访问对象,要再次感谢刘歆师兄,是他向印老师推荐了我,让我这第一步走得非常平顺。拿到印老师邀 请信后,就是一些申请的常规步骤,写research proposal,准备材料,找老板签字,提交材料,等待 审核,审核通过。

和预料中一样,学校的项目相对容易申请,一个月后就收到offer,稍稍让人失望的是,学校把访问时间削 掉了两个月,从六个月变成了四个月。Anyway,有总比没有强。“进城开开眼”的话,四个月也够了。

拿到offer之初,我并不知道需要申请什么类型的签证,之前的师兄师姐并没有类似经验可供参考。所以在 这里徘徊了很久。后来咨询了在美国访问的胡勇同学,是他告诉我交换生应该申请J1签。于是开始联系UCLA 那边,申请DS2019表格。结果为了这个表格,向UCLA支付了将近一万港币的费用,这是一笔计划外的支出, 不在预算之列。也没有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提到,这一度造成我那段时间财政入不敷出,苦不堪言,十分狼狈。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提交DS2019申请表已经是圣诞节了,恰逢UCLA春假,处理表格就只能等到他们春季 学期开学的2015年1月5日。后面印老师电话面试完后忘了提交签名使得表格申请流程停滞十天左右。这样总的 下来,DS2019表格的申请耽误了大概将近两个月。不出意外,签证肯定是要延期了。当时只是期望过完年能正 常出去,好在香港的美国大使馆办事效率高,签证在过完年回来第二天及时拿到。找房子和买机票这样的琐事 自不必提了,虽说繁琐,也算一切顺利。

UCLA在北美也是名校了,虽然和MIT,UCBerkeley以及斯坦福这样的学校相比,但也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了。 LA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城市,好莱坞享誉世界,我对她美丽大气的绵长海岸线印象深刻。UCLA是一个迷人的地方, 虽然历史悠久,置身其校园感受到的是生机和蓬勃之气。说是校园,其实只不过是LA这个城市一片特定的区域, 因为校园并没有围墙,没有看门的老大爷或保安,没有这样那样的收费站,据说这和美国其他大部分大学一样, 然而和国内的大学相比,只此一点就是天差地别。

UCLA的科研实力自然也是相当雄厚的,其他学科我不甚了了。单就数学来说,陶哲轩和Oshier这样的牛人就 矗立在那里。印老师的group给我的印象也是相当深刻。和其他很多优秀的group一样,一群优秀的人在一个 年轻更优秀领导者的带领下,围绕着一条主线,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行走,并且乐在其中。有道是,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古人还曾经曰过,酒逢知己千杯少。说到这里,不住一阵心塞,当初大二大三的时候怎么没有好好 准备英语考试呢?!

好吧,最后来个大团圆的鸡汤结尾。与当下和未来的自己共勉:只要觉悟,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 Fighting!加油吧,大锤!